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禁区”水太深,你把握不住

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
2024-12-31

这个国庆假期,云南哀牢山因一些博主的视频意外走红,导致大量游客涌入,当地一些原本未开发的“禁区”都变成了人满为患的“景区”。



无独有偶,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景区管理局日前通报,王某强等8名无视公告、擅自闯入保护区核心区和未开放区域的游客,受到了终身禁止再入的严厉处罚。



一时间,关于如何防治“野游”的话题引发热烈讨论。


“野游”者,或许追求的是一时刺激与探险快感,亦或试图博得“泼天流量”。他们的行为,既是在挑战法律底线、破坏生态环境,也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漠视。此次稻城亚丁景区对王某强等人的处罚决定,彰显了管理部门的决心和力度,但面对当下层出不穷的“野游”者,仍需要各地继续从事前预防、事中监管、事后处罚等多个环节入手,形成一套更加完整、严密、成熟的防控体系。


事前预防,宣传教育不可少。利用媒体、网络、宣传册等多种形式,向公众普及保护区的法律法规、安全知识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,让游客了解到擅自闯入景区“禁区”,不仅违法,而且危险重重。


同时,景区和保护区也应在入口处、关键节点等位置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告示牌,用最直接、最明了的方式提醒游客不要越界。发挥好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,让王某强等“野游”者的违法后果为更多游客所知。


事中监管,环环相扣无死角。景区和保护区应加大人力投入,加强巡逻和监控力度,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如无人机、监控摄像头、红外线探测等,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。一旦发现违规行为,应立即制止和处理,对于不听劝阻、执意违规的游客果断介入干预。


另一方面,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,网络平台上的一些博主将很多“禁区”宣传成网红打卡地,诱使网友前去“探险”,由此酿成悲剧的案例不在少数。平台要切实履行内容把关“守门员”的责任,对于涉及危险区域的探险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警示,第一时间删除、下台有害信息,避免误导公众。


事后处罚,强化惩戒震慑力。长期以来,一些地方“野游”行为屡禁不止、防不胜防,一个核心因素是处罚措施过轻。如今,除了采取终身禁入等措施外,执法部门还应根据具体情节,依法采取罚款、拘留等处罚,多层面增加“野游”者的违法成本。


例如,建立黑名单制度就是防治“野游”的有效手段之一。对于擅闯“禁区”、破坏生态环境、扰乱景区秩序的游客,可考虑将其列入黑名单,通过数据共享,在全国各大景区实现“联合禁入”,确保游客冲动前“三思而后行”。


也要记住,我们自己才是“第一责任人”。为了避免“野游”带来的风险和违法后果,我们在探险或户外活动时,应充分了解目的地的安全情况和风险等级,采取相应避险措施。前往某地旅游前,应详细了解相关规定和警示,不盲目跟风或冒险行事。


说到底,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正确的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,才能真正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共同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。


(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)




撰稿:余明辉

编辑:韩小乔 梅麟


—————   推荐阅读   —————


艰难的第四次“穿越”

“不一样”才能成为“这一个”



星标☆“安徽时评”

及时接收最新推文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安徽时评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